舞台圈App下载广告
看两会演艺焦点,画行业未来蓝图!
123.jpg

围绕演艺人才培养、精品剧目规划、产业数字化发展,以及新业态、新空间等新兴的领域,两会文化演出领域相关代表、委员以各自发现问题和思考给出相应建议,致力于构建更加积极向上的文化演出生态,推动行业自身规范化、精细化、健康化长远发展。

演艺人才培养
艺术类院校应细化专业考试细则

符合院团用人标准、专业能力优秀的应届毕业生有限的问题普遍存在,与学生集中授课时间少、且在招录过程中部分专业取消了专业考试密切相关。全国政协委员冯远征建议:通过艺术类专业考试考察学生专业能力,并配合高考笔试适当考察学生文化水平,这也是符合艺术人才选拔规律的。艺术类院校需进一步细化专业考试细则,将当下“德艺双馨”等树人理念纳入考察范围,了解考生的“从艺初心”。同时,有关部门和院校还需要净化校园、净化考场,减少不必要的报道甚至炒作,为全体考生营造公平、轻松的考试环境。报考时已“小有名气”,或者参加过所谓偶像团体,有众多粉丝;或凭借出众外表也被媒体竞相报道,引发热议。这些现象,无论对考生,还是对考官,都会造成一定干扰。

为艺术人才提供便捷服务

加强人才引进与交流,为文化艺术人才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张凯丽建议北京城市副中心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与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建立良好互动,借鉴文化艺术人才引进经验,取长补短,还希冀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艺术人才聚合平台,在文化艺术人才吸引方面能继续发挥优势、补足短板。

戏曲人才参差不齐,教材建设迫在眉睫

全国戏曲教材建设现状堪忧。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京剧院院长刘侗认为加强戏曲教材建设迫在眉睫。没有标准化教材,导致教学开展随意,教学标准、教学内容、教师质量、教育程度与戏曲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低规格的人才培养不能满足高水平的戏曲人才需求,直接影响戏曲艺术当代传承和创新发展。标准化的戏曲教材建设应该与时俱进,联合政府、院校、行业、出版等多方面力量共同推进,从教学内容和教材形式、教学对象和教学手段、演职人员和后台技术人才培养、课堂基础和舞台实践教学、传统戏曲的基本功法和现代戏曲创新发展理念等多维度开展工作,科学精准服务戏曲人才培养,服务戏曲艺术传承发展。

保护编剧权益,降低文学创作收入税负

针对编剧署名权得不到保障,稿酬拖欠严重且存在盗用剧本的现象,全国政协委员、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建议加强行业监管,进一步明确署名规则和稿酬支付规则;加强对涉著作权纠纷影视作品的发行管控力度,引入监督惩罚机制,对于多次故意侵权的公司采取列入黑名单、罚款、取消其发行资质等措施,切实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充分考虑作家创作规律和收入特点,借鉴一些其他国家的做法,将稿酬和作品特许权使用费收入平均到几个年度计算纳税,如英国规定作家可以在连续两年平均计算利润纳税,澳大利亚规定作家为“特殊专业人士”,其收入纳税可以在五年内平均。区分作家身份,对完全或主要以创作为收入来源的作家,规定一定比例或固定金额,在纳税时允许从其收入中扣除(如设备、交通等成本费用),通过税收减免政策,降低作家创作成本,提高作家创作积极性。

产业数字化建设

数字文艺作品规范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带来“数字文艺作品规范化建设”这一提案,并提出具体建议。首先,拓宽思路,确保数字文艺作品的传播和推广;其次,文化和旅游部统一管理,并以许可证式的管理模式加强标准化与规范化,打造数字文艺作品的标识化;第三,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等相关部门加强联动,助力数字文艺作品的新未来。

建立我国数字化发展战略的话语体系
和概念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建议从文艺界开始,建立我国数字化发展战略的话语体系和概念体系,建议宣传文化部门和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加大“数字中国”“数字文化”“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国家发展战略的宣传和有关文艺作品的创作。重点支持新文科实验室基础建设,重点突破数字文化、数字艺术的科学研究范式变革。“数字戏剧”作为数字文化、数字艺术、数字中国的话语体系,在戏剧创新和新媒体创新方面具有显著的跨学科研究特点,以中国的戏剧构建中国的叙事体系。

建舞台艺术精品库
打造永不落幕的“云剧场”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梅亦认为,缺少常态化全国交流演出共享平台,缺少云端剧场,精品好剧没有充分走向大众。同时由于经费不足,许多优秀舞台艺术精品走不出去,也不敢走出去。建议优中选优,建立全国性舞台艺术精品库,每年动态调整。实施“百部舞台好剧中国行”支持计划,要创新服务方式,创建“云剧场”,探索戏迷会员制,适当收费,将经典、濒危剧种剧目搬上云端,永久保护、广泛传播。

重点剧目生产

打破院团边界,建立舞台艺术重点剧目
生产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艺术总监沈晨建议建立舞台艺术重点剧目生产机制,由文化和旅游部建立以国家院团、艺术高校和社会各界中德艺双馨、有思想高度、有艺术高度的艺术大家组成“国家院团核心创作联盟”。对下一年度舞台艺术剧目重大题材及重大题材的最佳艺术表现形式进行论证选定、研判,并确定最合适该题材艺术表现形式的主创团队及最吻合的艺术院团进行高度匹配。调用院团间同类型的演职人员,集中优质资源,为剧目生产的全过程提供专业化创作和制作环境,提高精品剧目诞生可能性。加大、加重文艺批评的力度,对已经完成的精品剧目,进行二次转型再创作。在保持原有品位的基础上,全方位转换到智慧云端、数字剧场中,打破镜框式舞台的时空壁垒,让中华优秀文化作为“国家形象”传播向全球各地。

支撑全民美育

表演艺术机构发力全民美育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大剧院党组书记、院长王宁表示,我国表演艺术行业蓬勃发展,场馆建设不断完善,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持续增强,但在全民美育作用发挥方面,缺乏系统性谋划和一体化推进。青少年的艺术普及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表演艺术机构应努力成为全民美育的重要阵地,文化和教育行业要携手表演艺术机构共同发挥全民美育作用。加强政府支持,文化和教育主管部门紧密合作,制定出台针对表演艺术机构的美育项目扶持政策,支持表演艺术机构创新开展普适性和针对性相结合的美育项目,将各年龄段人群全面纳入美育工作对象,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美育传播体系,提升社会参与度。

让优秀儿童青少年戏剧
进入全国中小学美育视听教材

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儿童青少年时期看到儿童剧,让戏剧艺术的种子播撒到全中国尤其是边远地区的中小学校,把艺术的、审美的“思政课”送到每一个孩子面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冯俐建议,遴选当代优秀儿童青少年戏剧作品,作为全国中小学(包括高中)美育官方视听教材,以补充高质量(视听)教材的缺乏,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

关注银发人群,避免传统演艺空间
在非黄金时段闲置

银发人群构成文旅消费的庞大基数,这一群体对文旅消费有着旺盛需求,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副主委、希肯国际文化集团董事长安庭建议增设针对老龄人口的文旅消费时段,可以更为充分、平衡、精准地释放这一群体的消费需求。文化消费单位,可以在工作日日间等非传统黄金时段开设针对老年人的营业时段,充分安排适宜老年人观看、娱乐的文化内容,并设计合理的文化消费价格。在撬动相关消费的同时,可避免传统演艺空间在非黄金时段因闲置产生浪费情况。建议营业性文旅单位保留人工售票通道,方便老龄群体线下即时现场消费。文旅单位针对老龄文旅消费时段,应积极配合开发辅助的餐饮、医护、交通设施,充分方便老龄消费群体。



来源:中国演出行业协会    本站编辑:刘明源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